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丰收背后有个“隐形英雄”——今年夏粮主产区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损失率降低1%,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

丰收背后有个“隐形英雄”——今年夏粮主产区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损失率降低1%,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

今年夏收,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较常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

通过走好“开头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增加优质农机供应,提高机收组织服务效率,今年降低机收损耗效果显著,有力助推了粮食增产增收。

“我今年种了8亩小麦,增产又增收!”甘肃省会宁县草滩镇断岘村粮农李玉娥脸上满是喜悦。夏收前,会宁县在确定适宜收获时间的同时,加强对农机作业前检查,开展减损技术指导,全力降低小麦机收损失,颗粒归仓多了一层保障。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今年夏收,各地在机收减损上挖掘潜力,促进增产增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59.3亿斤,单产、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政策、种子、耕地、科技因素综合发力之外,夏粮丰收背后还有一个“隐形英雄”,那就是机收减损。农业农村部调度数据表明,今年夏粮主产区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较常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

丰收链上促增产,机收减损显身手

从大田高产到颗粒归仓,中间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机收减损的目标立足于“减损”。

丰收的链条上,机收减损是关键一环。

“自打今年测产,心里就挂念着这件事,要通过机收减损,把麦子都收上来。”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镇新兴社区种粮大户张启军说。今年“三夏”期间,农业农村部组织国家小麦产业体系专家,对涡阳县3块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收测产。其中,张启军种植的“谷神麦19”创下全省小麦实收测产的最高纪录,亩产达860.6公斤!

摸清机收损失原因,才能有的放矢。

一直以来,农业农村部就高度重视机收减损课题,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指导意见。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开展了大规模机收减损调查,召开专家和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座谈会,研究粮食作物机收损失及原因。各地农机部门也开展相应调查,摸清本地机收损失情况。

通过反复调研,农业农村部综合各方面情况得出两个结论:其一,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在3%左右;其二,机收减损1个百分点,可挽回25亿斤粮食,相当于新增300万亩面积的产量。

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宋洪远说:“在耕地面积增加有困难的形势下,必须有的放矢提高机收减损效率。”

机收减损取得实质进展,科学减损是核心。

一方面,要科学选择时机。小麦、水稻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期或完熟前期,此时作物含水率约15%25%,收获时损失最少。收获过早易造成夹带损失,过晚则会加大落粒损耗。

另一方面,要科学避免“跑粮”。农机性能优良、机手操作水平高,能有效避免漏割、堵草、“跑粮”等情况。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梁家村种粮大户刘明峰有自己的妙招:收割机滚筒转速控制在1100转左右,适当调整拨禾轮转速,可以减少掉粒损失。他感慨,“一亩地少撒10斤,3000亩地就是3万斤,那是多大的产量啊!”

为了提高机收减损效率,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了《机播机收节粮减损情况分析及工作措施》《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2021年粮食机收减损工作方案》,主产区各级农机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及时下田入户,指导机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说:“通过机收减损,全省挽回小麦3亿斤。”

现代化上提质量,“开头一公里”走得实

从大田高产到颗粒归仓,机收减损前提是“机”,要走好优质农机供应“开头一公里”。

强机收减损基础,优质农机供应足。

“三夏”时节,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宋家岭村的麦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拖拉机、秸秆打捆机轮番作业,机器“吞吐”之间,一排排麦秆应声倒下,籽粒从卸粮筒里倾泻而下,粉碎的秸秆被迅速压缩打包。“联社每年机耕、机收作业面积有3.6万亩,拥有各类机械266台套,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塔山镇吉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王炳新说。

王炳新介绍,为了减少粮食机械化收获环节的粮食抛撒损失,今年机收作业前,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机技术专业人员对全镇的收割机进行巡查指导,联系农机专家帮助农机手正确调试检修机具,保证机具处于最佳状态。

机收减损,需要高标准农机具供给。现行的农机具质量标准规定,全喂入式谷物收割机的机收损失率不超过1.2%。“农机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在新机出厂检测中把控更严,优质农机供应充足。”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研究员兰心敏说。今年,投入“三夏”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农机总投入量达到1650万台。

强机收减损功能,优质农机保障全。

为了省去晾晒、烘干环节,一些小农户更愿意在小麦完全成熟后收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损耗。对此,吉金联社在2018年筹资200多万元采购智能粮食烘干设备10台,建立粮食烘干中心,有效解决了晾晒问题,减少粮食收获后的霉变损失,粮农更愿意在“九成熟”时收获了。

无论是收割环节还是烘干环节,一台台高效运转的农机装备,成为机收减损的可靠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张利庠说:“支持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有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拉动下,全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已达到160万台,新增机具以高效大喂入量机型为主,可以满足夏收多样化需求。

强机收减损智慧化,优质农机添动力。

机收减损,需要借助互联网发挥农机信息化、智能化优势。今年,天津旺达农机服务合作社麦收时用上了智能化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过去,人工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损伤率要在3%左右,原因就是拐弯处判断不精准,车轮会碾轧麦秆,造成麦粒损失。”合作社负责人刘占义介绍,如今,通过提前测量、设置好相关数据,实现了精准收获,拐弯处小麦损伤率降低到1%

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上半年,我国已出台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对粮食生产“开头一公里”保障力度。政策明确各省份可选择部分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提高补贴额测算比例至35%

组织化上强支撑,“最后一公里”收得牢

从大田高产到颗粒归仓,机收减损需要在组织化上提高效率。

机收减损,需要提高农机手收获技能,提高作业能力。

今年麦收前,农业农村部组织技术骨干深入一线指导检修调整机具,协调提前备足配件;开展机收减损实操技能培训,各地累计培训农机手49万人次。同时,在8个小麦主产省份组织全国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在农机手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机收减损,需要为联合收割机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作业效率。

夏收期间,20多万台机具在冀鲁豫苏皖等省份大范围流动作业,对组织调度、后勤保障等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附近省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开来了10多台农机抢收小麦。农机手范海说:“我们持跨区作业证到指定加油站加油,可以优惠13%,明年还来。”

为了保障农机顺畅跨区转移,湖北省农业农村部门早早向全国“麦客”发出邀约,加强与各地公安、交通、气象、应急等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对跨区作业机车减免通行费的优惠政策。

今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新推出了“三夏”机收精准气象服务,为广大农机手提供手机端精确到乡镇的分时段机收适宜指数信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同时,还与交通部门共享信息数据,落实优惠通行政策,累计减免跨区通行费约1亿元,40万车次受益。

机收减损,需要新型经营主体在机收服务中发挥作用,增强保障能力。

20亩小麦,原本自己一周才能收完,有了社会化服务,不到4小时就搞定,一亩地还减少了40多斤损耗。”安徽凤台县丁集镇考庄村村民考传书很惊喜。今年夏收,全县共有216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投入4000多台联合收割机参与。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机收减损创造了组织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加强组织化保障,确保机收‘最后一公里’收得牢,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机收减损的有力保障。”

目前,全国已有19.4万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中7.5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全面开展托管式、订单式、租赁式等服务,基本覆盖了所有乡镇。

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和其他公众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