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大豆食品产业寻求突破

中国大豆食品产业寻求突破

国产大豆价格进入新的时代,大豆食品产业面临生存问题。79日,“2021中国大豆食品产业峰会暨大豆新原料、新技术与新产品论坛”在济南举行。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北大荒集团总经理杨宝龙提出,中国大豆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来,产业不断整合洗礼重生,今天,又是一个转折点。但今天我们对中国大豆产业充满信心,并且也有能力、有方法、有力量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国大豆亟待补上加工产品研发与资本市场运用两大短板,形成民族产业竞争力。建党百年给了我们发展的自信心,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的征程中,大豆产业要为民族的强大崛起承担一份自己的责任。

论坛上,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发出呼吁:我们从来不拒绝资本高手跨界挑战,但更需要练就自己的核心武功。我们要站在全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留存和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我们在物种保护和延续利用等方面的重大责任。中国大豆企业必须跳出传统的农业思维,要站在全球市场、资本市场、全产业链发展的高度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要准确把握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形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率汇率两种工具,加快中国民族大豆产业的国际化步伐。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崇尚细节,厚德载物,汇聚起中国大豆产业的民族力量。

大豆加工要用科技再造一个大豆市场

大豆占我国油脂总消费量的40%,而60%的食用蛋白质包括动物和植物,都来自于大豆。大豆的产量和进口量基本没有扩大空间了,而消费量在增加。所有CPI的上升都和大豆价格有关。大豆产业质量影响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这是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江连洲教授“大豆食品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报告的开场白。如果14亿中国人都达到美国消费动物蛋白质的水平,我们目前的大豆消费量至少差一倍以上,即全球生产的大豆要2/3以上都供应中国。“这个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所以,大豆加工业要用科技再造一个现有大豆市场,这是必由之路。

目前大豆加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粗放,粗加工产能过剩,企业布局不尽合理,加工专用性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弱,深加工程度低,产加销产业链不完善。目前大豆加工新技术体现在油脂加工行业是提升和完善油脂加工的装备,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大豆油脂的加工升级。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是未来趋势,植物蛋白就是大豆,也就是“人造肉”。组织化大豆蛋白是人造肉的前端,在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豆蛋白加工目前山东在全国排第一。还有副产物综合利用,也是开发的热点。

当前,大豆食品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同质化”的,一是大豆整个加工食品的功能性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二是产品的同质化,没有创新机制。三是产品附加值低,新产品宣传不够。大豆加工技术趋势明显。在油脂加工方面,有湿度和低温方法,低酶体系生物制油方法,新型结构脂类研发,各种油脂类的工业化的产品。在蛋白方面,包括功能性的蛋白浓缩物,高活性大豆蛋白产品,多功能的多肽产品以及大豆休闲食品、人造肉产品。在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包括低聚糖、纤维素、异黄酮、皂苷、卵磷脂等。在传统豆制品方面,是传统食品的工业化、高端化、健康化、休闲化。在装备创新方面,高端装备发展潜力巨大。

豆制品的附加值过低,不仅没有体现大豆本身的价值,还导致加工企业利润过低,很难进行技术投入。“我们可以通过预防改良的手段,去除不利于加工的不良因子,改善风味,改善营养。这是我们一个育种目标。”东北农业大学王绍东教授的“大豆新原料育种研究进展与趋势”报告介绍了一批好种子,还重点介绍了他的团队在高附加值专用特用食用大豆方面的一些成果,特别是无腥味大豆的研发。他说,我国无腥味大豆育种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育成三个无腥味品种,现在已经开始订单种植。今年我们组织制定的无腥味大豆大田育种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无腥味大豆原种生产技术操作流程已经获得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无腥味大豆可以更高体现产品附加值,是制作大豆酸奶、全豆豆浆的首选,上海已经进入产品生产阶段。这种大豆能卖一万元一吨,比种子还贵,这才叫附加值。还有全豆豆腐技术目前也在实验阶段。今年我们与华源农业集团成功签约,彻底解决了我们研发经费和成果转化问题。他把大豆产业方向总结为三定模式:育种定向化,种植定单化、加工定制化。

论坛会场的茶歇大厅里,用无腥大豆制作的蛋糕、慕斯、冰激淋、高端植物油等产品琳琅满目。市面上许多食品都是加味的,辣味、咸味、甜味,可能就是为了掩盖腥味。用无腥味大豆制作的食品,就没有这个担心。王教授说,感谢山东禹王食品给我们加工的分离蛋白,对我们往下走起到了支撑作用。我们有这样的成果,近几年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尤其是黑河市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应邀参加了2018年在哈尔滨金砖五国会议召开的大豆食品峰会。去年我们获得了中国食品行业协会的二等奖和杰出人才奖,同时获得中国豆制品行业协会的育种奖。这是我们搞育种的人在食品领域头一次获奖。这真的是,“此处有掌声”。

国产大豆也要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实现抗风险

最近,全球大豆、豆油、豆粕出现大幅度上涨,国内期货市场也热点频出,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选择了运用大豆、豆粕、豆油期货期权来规避市场风险。九三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史永革介绍了他的体会:金融衍生品在国产大豆加工领域的应用是未来产业链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实力的有效方式,是国产大豆走上振兴之路的重要工具。要全产业链而不是单一企业实现有效突破,才能形成中国大豆的竞争力。

九三在实践中发现,大豆加工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能够使企业在发展中不至于出现颠覆性的损失。到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一亿零三十三万吨,进口大豆加工业已经把衍生品的使用贯穿始终,形成了产业链成熟的风控模式和贸易模式。史永革介绍,近两年国产大豆价格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大豆需求市场出现“油弱食强”的态势,国产大豆在食用油加工上再次出现价格倒挂。这就逼迫我们把国产大豆从压榨行业彻底分裂出来,走专业化道路。由于国产大豆种植面积萎缩,总供给量有所减少,20212022年度将延续着供应偏紧的状态。他呼吁,国产大豆加工企业要抓住机遇,走出一条与进口大豆完全不同的国产大豆经营道路——市场化、高质化、高端化。

衍生品工具在国产大豆领域如何运作?史永革认为,衍生品交易是一种规范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也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加工和反映机制。国产大豆目前在期货市场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对下游环节,没有形成像进口大豆那样的产业链模式。但近几年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保险+期货”试点创新了服务保障模式,同时针对“黄大豆1号”完善了一系列规则标准,进一步贴近国产大豆实际,对国产大豆企业起到非常好的引领作用。九三集团除了在期货市场做传统业务,还探索利用金融工具解决种植户卖粮问题,推出了基差定价的收购模式,实现卖方自主定价。目前已经与相关主体签订了合作协议,下一步将在黑河市的嫩江市推广。

大连商品交易所场外业务部粮食板块负责人王硕在论坛上介绍了“大商所‘一圈两中心’场外平台”建设情况。面对期现结合、产融结合、产业链发展的趋势以及期货场内场外市场协同和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诉求,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交易所推出了“一圈两中心”场外平台建设计划。从2015-2017年开展“保险+期货”、基差贸易等试点,2018年上线商品互换业务,2019年上线基差交易业务,到2020年,正式启动“一圈两中心”建设,这是大商所落实中央一系列重要规划的能力升级。

“一圈两中心”即“大宗商品生态圈”,配套“交易中心”和“价格信息中心”。由交易所搭建大平台,引入各行业的优质企业,再引入银行、保险、仓储、物流、质检等等产业链条上相关服务企业,共同为交易、为企业赋能,打造成现货及衍生品结合的交易中心。一年来,已组建起六个品种板块生态圈。其中“豆一”招收了162家优质企业成为场外会员。“一圈两中心”建设的核心是服务场外会员,交易风险会通过主体的信用来降低,货物的风险也可以通过物联网和新技术的改造来降低。应该说,“一圈两中心”是国家金融机构对产业链建设的最系统最便捷的引领措施。

大商所长期致力于培育东北粮食市场。此次论坛上,大商所市场建设交易部执行经理时晓虹也到会介绍了“大商所农产品期权运行情况与风险管理”。她以大商所豆粕期权为例,分析了如何运用豆粕期权进行风险管理。大商所自2017331日推出了第一个商品期权——豆粕期权以来,已经上市了八只期权,其中有三只是农产品期权,包括豆粕、玉米、棕榈油期货期权,而豆粕期权连续三年是国内商品市场成交和持仓最大的期权品种。据FIA去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020年,大商所豆粕期权的成交量已经超过CIE的玉米期权,成为全球成交量排名第一的农产品期权。


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和其他公众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