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先生离开的时候,神州大地上的麦穗还没有成熟,在这风一样的消息中,不知所措地摇晃着。
这个一生都献给土地的老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而最好的铭记方式,就是将先生的精神当作火炬,点亮我们自己的火焰,将它传递下去。
我们要学习先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根本保证,也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杂交水稻的发展史就是创新的种子在农田里生长的过程。在先生的手中,稻米能一步步地变成优质稻,而在社会的手中,我们又该如何一步步地变成更优秀的自己?只有创新,才能打破基因的封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走出思维的定势与惯性,让天马行空与羚羊挂角成全灵感的喷涌,我们遂能在平凡之中缔造不平凡,在黄土之间站成冲霄凌云木。
当然,创新并非白日做梦。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所以我们还要学习先生的踏实努力的精神。
他曾对农大学子寄语道:“脚上有泥,心中有光。”脚上有泥,才能接地气,才能在实践中收获经验。当我们拔起一棵植物,会发现它的根又密又广,紧紧地攥着土壤,抖都抖不掉。因为它们知道脚下有泥的意义,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地里,汲取营养,才能支撑着树干和茎叶尽情拔高,向天空伸去。
心中有光,则让我们有着吃得苦中苦的勇气。袁隆平心中的光就是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与全民温饱梦。他的心里是祖国的万顷良田,是让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份信仰支撑着他睥睨所有的风霜雨雪和严寒酷暑,让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艰苦在水稻结穗的时刻烟消云散。而我们作为吃着稻米长大的人,更应当树立坚定的信仰和伟大的梦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到极致,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让民族复兴的车轮以更加稳健的速度滚滚向前。我相信,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候,袁隆平先生在天堂之上,听取人间蛙声一片,必定是面带微笑。这也是对他最大的慰藉吧。
不过,这样的拼搏并不应该只是青春的姿态,而是贯彻在一生里的主题。
我们也要学习先生奋斗终身的精神。
哪怕九十高龄,依旧不忘下田,因为他已经把劳动当成了人生的使命。它没有完成的时候,它是一条走不完的路,只有一块块里程碑证明着更好,更好,更更好。恰如亩产的数字,从700公斤一直飙升到1500公斤,始终不会知足,始终都在为更上一层楼而努力。一努力,就是一辈子。
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但袁隆平还加上了一条,干到老。这些不屈于平庸的人,即便步入晚年,依旧想要发光发热。而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幸福的生活,也正离不开这些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人用一生去燃烧换来的光和热。所以虽然他们身处平凡,但伟大却走向了他们。
在袁隆平先生病危的时候,仍然关心着水稻的长势,询问降水、气温。去世两个月前,还在杂交水稻基地工作,计划让亩产攻破3000公斤。这让我想起两弹一星的开拓者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头都已经支撑不住了,靠着呼吸机,拼着命让人帮忙把电脑里的数据完好地整理好,才安心躺下,然后再也没起来。
这些是真正的国士,国之栋梁。他们也真正地成了星星,在夜空中熠熠生辉。作为后来者,我们瞻仰着他们的光辉的同时,更要继承他们的意志。未来的中国,由我们接班、建造,也由我们去鞠躬尽瘁和奋不顾身,而未来的中华民族,定会欣欣向荣,屹立世界东方,不负邦人期!
源:粮油市场报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和其他公众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